咨询服务热线:400-123-4567
位置: 必一运动(Bsports)官方网站 > 工程案例 > 卫生间
发布日期:2024-06-29 17:43:01阅读: 次
外出时,你是否曾为找厕所而焦头烂额?而当站在厕所门口时,你又是否会踟蹰不前,不知该进哪一个?
今年 1 月初,“老伯看不懂英文误入女厕被指非礼”登上热搜。起因是商场厕所标识只有英文没中文,老伯不认识英文,只好按“男左女右”的常识去猜,结果走错了厕所。
1 月末,又有热搜“女子吐槽上海一商场公厕标识太烧脑”上榜。主人公陈女士在公共卫生间前纠结许久,直到男厕出来了人才敢进入,她觉得公厕标识“比密室逃脱还烧脑”。
那个象征着解脱的标识,竟成了难以破解的谜题。明明是为了便利而设计的标识,何以成了困扰我们的障碍?出门在外,为什么上个厕所也可能成为智力测试?
为了深入了解这一现象,我们实地走访了上海市包括商圈、车站、学校、公园等公共场所在内的 200 个公共厕所,以探究厕所标识里的那些坑。
根据现行国家标准 GB/T10001.1—2023《公共信息图形符号 第1部分:通用符号》,卫生间标识的使用规则为:使用全身男性人形或全身女性人形,与其他符合要素组合形成图形符号。从外形看,即用于男厕所的符号为一站立男子,女厕所符号为一穿裙子站立女子。
不过,《公共信息图形符号》属于推荐性标准,厕所标识实际上并无真正统一实施的强制标准。因此,当个性化和艺术化表达的需求增长,公共厕所标识的设计也愈加多样化。
其中,人形标识数量虽然仍占主流,但也出现了各种抽象和具象的图形符号,例如领带、口红、烟斗、高跟鞋等。
60 岁的陈国强表示:“现在的厕所标识,不仅图形难以辨认,连字都看不懂了。上次去一个新开的购物中心,厕所门上写的是一串差不多的英文(注:可能是‘MALE’和‘FEMALE’),我这个老头子,差点走错地方。”
在分为三种图形符号的厕所标识中,共有 146 个厕所运用了中英文字组合的文本标注,32 个厕所运用了单一中文的文本标注,11 个厕所运用了单一英文的文本标注,还有 11 个厕所没有进行文本标注。
可见,尽管双语标注已在大多数厕所中得到应用,提高了标识的包容性,仍有部分厕所采用单一语言标注,这可能对特定群体构成挑战。
在走访的 64 个位于商圈的厕所和 136 个位于非商圈(如学校、车站、公园、街道等)的厕所中,我们发现:商圈的厕所标识比其他公共场所的厕所标识更抽象。
例如,从图形层面看,较为抽象的简约线条类标识在商圈厕所中的比例远超非商圈场所,商圈有 81.3% 的厕所采用了这种设计,而非商圈的厕所简约线%。除此之外,色块图案和特征明显的设计,在非商圈的厕所中更为常见,占 74.3%,相较于商圈厕所的 18.75% 更加突出。
这些差异反映了商圈内部署厕所标识时,更加重视视觉效果,而在其他公共场所,厕所标识的设计则更倾向于实用性和直观性。
而从文字层面看,采用纯英文标注和没有进行文字标注的厕所在商圈厕所中占 54.7%,而在非商圈的厕所中仅占 36.0%。
在国际游客数量增长以及追求高端化的背景下,公共厕所采用英文标注来适应国际化需求的做法有其必要性,但单一的英文标注对于许多非英语使用者来说,恐怕并不友好。
那为什么在商圈的厕所标识更加抽象呢?在设计师杨欣看来,这与商圈的商业属息相关,许多可能只是甲方的要求。“很多商业的设计为了追求所谓高级感,包括厕所,放弃了实用性。”杨欣认为:“理想的设计应该是既有美感又能迅速传达清晰信息的,这样才能确保每个人都能在需要时轻松找到厕所。”
“好的设计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它应该超越当前的流行趋势,服务于更广泛的用户群体。”就读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吕宇璨说。
《公共信息图形符号》中使用穿裙装的人形作为女卫生间的标识,但我们在走访的 200 个厕所中发现,许多商场或写字楼更倾向于采用具有男女“典型特征”的符号作为厕所的创新标识,比如以高跟鞋表示女性厕所,以烟斗表示男性厕所。
女厕的标识有高跟鞋、裙子、波波头、口红、嘴唇、蝴蝶结 6 种;而男厕的创新性标识可归纳为胡子、烟斗、领带 3 种,且种类和总数均低于女厕。
这些日常生活中人们已经感到非常熟悉的符号,实际上暗藏了社会对于不同性别的刻板印象。在李梓萱看来,没有哪一个物件是某一性别的专属。“这些高跟鞋、口红、裙子,我当然明白是代表女性,但像烟斗这样的东西,谁说女性就不能抽烟呢?”
不过,“刻板印象”并不是简单的负面词。根据沃尔特·李普曼在《舆论》中的说法,“刻板印象”实际上有助于人们搭建认知框架、降低对于新事物的理解成本。因此,是否可以推测:越符合用户刻板印象的厕所标识,理论上越能减少认知负担、提高行动效率?
为了检验这个假设,我们开展了一次“厕所标识甄别实验”——邀请了5-14岁(30人)、15-35岁(34人)、36-60岁(32人)和60岁以上(30人)这四个不同年龄阶段的被试者,分别对一组标准标识和一组带有一定性别刻板印象的标识进行识别(均无文本标注),并记录下被试者辨认出代表自身性别的厕所标识,需要花费多少时间。
经过多轮测试后,我们发现,在所有年龄组中,带有一定性别刻板印象的标识,被认出的平均时间都要更短,可见这种标识确实有助于提升测试者的识别效率。
但在不同性别的标识上存有差别。无论是标准标识还是带有性别刻板印象的标识,14 岁以上的三个被试年龄组中,表示男性的标识图都比表示女性的更不容易辨认,表现为平均识别速度更长。并且,在 15-35 岁这一反应速度最快的青年组中差距更大,分别慢 0.15 秒和 0.12 秒。
对此,我们采访了该年龄组中 3 名对于两组标识的识别速度均大于 1 秒的男性测试者,发现了一个心理共性:他们均“害怕”走错厕所。徐辉的回答可能具有一定代表性:“之前在网上看到过一些走错厕所被网暴的,觉得蛮可怕的,所以每次上公共卫生间都要再三确认。”
在本次实验中,5-14 岁和 60 岁以上年龄组的儿童和老年人的平均识别速度均慢于其他两个年龄组。可能的原因是:对于儿童而言,他们的性别认知还处于发展阶段;对于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视觉搜索能力和认知灵活性难免有所下降。
张琳是本次实验的一名被试者,也是一名 5 岁男孩的妈妈,在实验结束后她表示小孩子不像大人,对于这些标识可以凭借自己的一些经验判断。在她看来,对于这种刻板化的标识,小朋友也会有些“小困惑”,不过家长们都会做一些“如厕教育”,“在某种程度上也算是对小朋友对社会认知的一些帮助吧”。
除了带有性别刻板印象的厕所标识外,设计上的抽象特征对于老年人来说恐怕有更大的挑战。
必一体育运动官网
基于此,我们将现场发现的三组抽象程度递增的厕所标识制作成了图片,对四组被试者继续进行了识别测试,并计算出每张图片在各个年龄段人群中的平均正确率和各年龄段人群识别三张图片的平均准确率。
老年人在这场“智力测试”中占据下风。5-14 岁、15-35 岁、36-60 岁、60 岁以上四个组别识别厕所标识的正确率平均值分别约为 69%、95%、87%、70%,呈现着中间高两边低的正态分布趋势。
并且对于较为抽象和最为抽象的图 2 和图 3,60 岁以上老年人识别的平均准确率分别为 77% 和 37%,均为各年龄段人群中末位,这说明高度抽象的图标对老年人的识别构成了较大挑战。标识的采用者满足了,但使用者却困惑了。
结果同样显示,随着图片抽象程度的增加,所有年龄段的识别准确率均逐渐下降。在 60 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体中,图 1、图 2、图 3对应的平均正确率分别为 100%、77%、37%,下降明显。
那么抽象类的标识还有存在的必要吗?针对是否推行抽象厕所标识,我们小组采访了上一实验中来自各年龄段的 126 人。
结果显示,93% 的受访者认为抽象厕所标识不必要,强调标识应直观、实用,并迅速传达信息。主要观点包括“好找”、“易理解”和“快”,突出了标识的功能性和广泛可访问性。此外,关键词如“直观”、“实用”和“服务大众”也较常见,尤其“适老化”显示了对老年人需求的特别考虑。
相比之下,仅 7% 的人支持抽象标识,认为它们提供了审美上的提升和个性化表达。他们提到的关键词包括“高级”、“特别”和“创新”,认为抽象标识能适应多元需求,有助于不同文化背景人群的理解。
这些数据明确表明,公共空间中设计的实用性和普遍易懂性仍被强调。大多数人期待的是功能性和直观性强的设计,他们认为厕所标识应当首先满足快速识别和易于理解的基本功能,而非仅仅追求视觉上的创新或个性表达。
老年人们如何看待呢?我们采访了 30 位 60 岁以上的老年人,发现老年人最需要借助的识别符号是中文辅助。53.3% 的老年人表明识别标识最主要需要靠中文文字,且多数认为其是最直接最明确的区分方式。标识颜色,男女特征以较大差距位居其后,分别占 26.7% 和 13.3%。随后是少量的包含标识位置,大小的其他小类需求,占比 6.6%。
这些数据凸显了老年人对厕所标识的期待与需求。综合考虑各年龄层需求的设计,才能在提升功能性的同时,把社会的温情融入每一个角落。
[4]俞晨泓.(2012).浅谈厕所标志的视觉传达效应和文化.大众文艺(22),84.
[5]张玫玫,上官芳芳&王瑾.(2010).也谈如何改变性别刻板印象.中国性科学(08),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