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服务热线:400-123-4567
位置: 必一运动(Bsports)官方网站 > 产品展示 > 双色石英石
发布日期:2024-10-28 06:00:22阅读: 次
日前,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发布《安徽省“十四五”非煤矿山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十四五”期间,将建设凤阳石英岩、青阳-泾县-东至方解石、定远岩盐、石膏、安庆饰面用石材、淮北煤系高岭土、明光凹凸棒石、庐江硫铁等特色矿产集中产区,积极推进资源加工企业落地,培育形成“矿山+工厂+园区”的矿业经济集中区。
在结构升级方面,将拓展萤石、石膏、高岭土、凹凸棒石的应用,减少初级矿产品输出,补上产业链条短板:
水泥用灰岩。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建设安庆-池州-铜陵-芜湖-宣城-广德沿江非金属矿物经济走廊,廊内生产的水泥用灰岩支撑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需求,加大淮北、宿州、蚌埠等皖北地区水泥用灰岩矿权投放力度,向下游延伸布局水泥生产企业,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需求。
石英岩。在石英矿资源开采集中区,建设石英产业园,引入福莱特光伏玻璃、火凤凰微晶石、南玻新能源材料等一批项目,重点发展以提纯高纯石英砂为主的石英砂生产加工产业,提高石英砂产业的附加值和高端硅基产业的配套能力,建成全国最大优质石英砂供应基地。至“十四五”末,努力形成千亿级硅基产业基地。
方解石。在方解石资源开采集中区,建设粉体加工园区,发展精深加工产业,生产高附加值的超细粉体、表面改性活性重质碳酸钙等产品,培育一批方解石综合开发利用龙头企业。
凹凸棒石。加大凹凸棒石在医药、环保、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应用研究,重点发展水性涂料产业,引入三棵树、嘉宝莉、保立佳、英国安德士等一批涂料及配套企业,推动凹凸棒产业链不断延伸,做大凹凸棒石产业规模。
萤石。在萤石资源开采集中区,鼓励配套建设萤石精选加工厂,丰富萤石矿产品线,提升产品品级。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建设氟精细化工园,生产电子级氢氟酸、氢氟醚、含氟树脂等含氟精细化工品,提高萤石资源附加值。
绿色矿山建设方面,将加强绿色矿山标准宣贯,严格执行绿色矿山标准,深入推进绿色矿山创建工作。新建矿山100%达到绿色矿山建设标准,现有矿山对标补缺补差,争创绿色矿山。到2025年末,全省非煤绿色矿山达标率达到40%,绿色矿山建设迈上新水平。
非煤矿山涵盖金属、非金属采选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在保障矿产品原料供应、带动产业链延伸、维护产业链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根据《安徽省非煤矿山管理条例》《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安徽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21—2025)》《安徽省“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制造强省建设)规划》,结合我省非煤矿山实际,编制本规划。
“十三五”时期,全省非煤矿山行业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坚持集约、绿色、安全、融合、开放发展原则,实施项目带动、集聚发展、技改提升、创新驱动、生态建设、安全保障六大工程,行业发展取得优异成绩。
产业基础不断夯实。有序推进项目和基地建设,形成了铁、铜、金、铅锌、硫铁、水泥用灰岩、冶金辅料、玻璃用石英岩、方解石、萤石、饰面用石材、盐岩、石膏、建筑石料等一批重点矿产区。非煤矿石开采量由2015年的3.3亿吨增加到2020年的约4.6亿吨,年均增长5.5%,支撑粗钢产量由2506万吨增加到3670万吨,水泥由1.3亿吨增加到1.4亿吨,平板玻璃由2303万重量箱增加到4450万重量箱,石英、高岭土、方解石、凹凸棒、萤石等特色矿产深加工取得积极进展,支撑了高新技术材料产业发展,保障了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夯实了我省原材料大省地位。
发展质量稳步提升。集约发展成效明显,非煤矿山数量由2015年底的1017家下降至2020年底的774家。大中型矿山数量占45.3%,产能占93.9%,非煤矿山“多、小、散”的状况实现根本性改变,马钢矿业、铜陵有色、海螺水泥等行业龙头企业作用进一步凸显。技术水平大幅提高,“机械化减人,自动化换人”取得积极进展,露天矿山深孔爆破、机械化铲装全面应用,井下自动控制运输、露天无人驾驶矿卡系统等“数字矿山”“智能矿山”建设扎实推进,全省首个3千万吨以上露天矿山建成投产。经济效益持续向好,2020年,全省规模以上非煤矿山采选业完成营业收入464.7亿元,利润总额83.5亿元,分别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1.2%、3.6%。
绿色安全成效明显。行业安全生产基础全面夯实,本质安全水平稳步提高。2020年,全省非煤矿山行业发生生产安全事故14起,死亡16人,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比2015年分别下降17.6%和27.3%,未发生重特大事故。矿产资源“三率”、扬尘防治覆盖率、土地复垦率显著提升,吨矿综合能耗下降,矿容矿貌发生根本性改变。截至2020年,全省61家非煤矿山企业列入全国绿色矿山名录,其中“十三五”期间新增43家。
“十四五”是制造强国、工业强省建设的关键五年,我省非煤矿山行业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从国际看。资源竞争日益激烈。各国日益重视矿产资源开发权益,必和必拓、力拓、淡水河谷等国际矿业巨头控制着全球大量优质矿产资源。贸易保护主义和资源民族主义有所抬头,我国海外矿业权益风险增加。矿业结构深刻调整。大宗原材料矿产需求总量持续增长,但勘探难度和开采深度越来越大,优质资源日益稀缺。战略性矿产在科技、军事、航空航天、新能源等方面应用广泛拓展,需求量大幅增长,受到各国高度重视,储备力度加大,原矿和矿物初级加工品出口减少。
从国内看。矿产品需求持续增长。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中低速增长,增速下降,但经济体量不断增大,资源和矿产品需求仍然较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带动战略性矿产资源消费持续增长,战略性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应用前景广阔。资源保障能力急需加强。我国铁、铜、铝等工业基础性矿产资源人均可采资源储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部分矿种资源的对外依存度达80%以上,参与全球矿业合作,促进国内矿业高质量发展,确保重要产业、战略性资源自主可控,上升为国家战略。矿业高质量发展任重道远。我国非煤矿产资源开发集约化规模化程度不高,矿产品精深加工和应用研究不足,产业链整体水平位于中低端,在资源开发、生态环境、技术进步、装备提升、现代矿业市场体系建设等方面尚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从安徽看。产业基础地位稳固。我省铁基、铜基产业基础好,石灰岩、石英岩、白云岩、建筑石料等矿产资源优势明显,钢铁、铜材、水泥、玻璃、建材等资源开采及其加工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例达35%以上。方解石、石英岩、凹凸棒、高岭土、萤石等特色矿产品应用领域不断拓展,产业链不断延伸。行业发展迎来新机遇。“十四五”时期,制造强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战略叠加效应集中释放,“铜墙铁壁+芯屏器合+大智移云”等十大新兴产业动能接续迸发,我省非煤矿山行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高质量发展面临新挑战。我省优质战略性矿产资源少、开发难度大、利用成本高,资源保障水平偏低。特色矿产资源下游产业配套不足,产业集聚效应和带动力不强。中小规模企业占比仍然较大,资源开发规模化、集约化程度较低。少数中小型矿山安全生产投入不足,从业人员专业技能、安全意识不强,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矿山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等仍存在不少问题,绿色发展基础仍较薄弱。
“十四五”时期,全省非煤矿山行业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新发展阶段,践行新发展理念,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大力推进矿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延链锻长板,补链聚产业,构建“绿色、安全、集约、高效”的现代矿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为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新兴产业聚集地和经济强、百姓富、生态美的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绿色发展。贯彻习生态文明思想,深化绿色矿山建设,落实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措施,强化污染防治,促进节能降耗,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效率,依法依规开展剥离物等综合利用,推动非煤矿山行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安全发展。树牢安全发展理念,压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加强从业人员培训,提高技术装备水平,推进监测预警及应急体系建设,提升防范化解安全生产风险隐患能力和水平。
集约发展。加强行业准入管理,谋划实施建设项目,推进整合淘汰,提升规模水平,优化矿山布局。加大技改力度,促进产业升级,发展精深加工,建设产业基地,提升产业带动力,培育经济发展增长极。
高效发展。搭建新技术应用平台,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实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提升矿山技术装备、标准化建设和管理水平。加大开放合作力度,深化“放管服”改革,营造有利于行业健康发展的政策和舆论环境。
矿山总数。统筹矿山项目建设和淘汰落后产能,关闭不低于40家资源枯竭、不符合安全、环保、产业政策的非煤矿山,到2025年,全省非煤矿山总数与2020年基本持平,大中型矿山比例进一步提升。
开采总量。预期2025年全省非煤矿山原矿石开采总量5.5亿吨。其中:铜矿1500万吨,铁矿6000万吨,金矿120万吨,水泥用原料矿2亿吨,建筑石料矿2亿吨。
布局优化。统筹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严格行业准入,推进实施重点建设项目50个,夯实铁铜矿产供应基础,提升非金属矿利用效益,构建立足安徽、服务长三角、促进双循环的非煤矿业发展格局。
产业带动。壮大铁基、铜基、水泥、建材、化工等产业基地,提高硅基、萤石等资源精深加工利用水平,推进矿盐、方解石、凹凸棒石、冶金用白云岩、高岭土、石膏等特色矿产资源应用研究和产业链延伸,增强产业带动力。
技术进步。实施装备提升、工艺改进等技术改造,非煤矿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共享技术研发中心3个以上,开展高效采选、安全生产等关键技术攻关,建成示范型智能矿山5座。
绿色发展。到2025年,全省非煤矿山“三率”指标稳步提升,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成效明显,综合能耗达到相应类型矿山标准,绿色矿山达标率40%,其中新建矿山达标率100%。
安全生产。安全发展理念进一步增强,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进一步落实,本质安全水平进一步提升,实现遏制重特大事故,有效防范较大事故,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双下降的目标。
经济实力。预期到2025年,全省非煤矿山采选业完成工业总产值(主营业务收入)500亿元;实现利润总额70亿元以上;规上企业数量达到300家以上,培育形成不少于4个大型企业集团。
1.发展壮大产业基地。以矿产资源富集地和主要矿种开发利用现状为基础,积极推进我省非煤战略性矿产、优势矿产和特色矿产基地建设,壮大马芜、霍邱、庐枞铁矿基地和铜陵、安庆、庐江、池州、南陵沿江有色金属基地,推进沿江、江南、沿淮、皖中、皖北水泥原料和建筑石料基地建设,发展宣城(旌德—郎溪—宁国)萤石产业基地,加快凤阳玻璃用石英岩矿产基地、青阳—泾县纳米粉体碳酸钙原料基地建设,延伸产业链,提升竞争力,形成上下游相互衔接配套的非煤产业发展模式。
2.推进实施重点项目。围绕我省非煤战略性矿产、优势矿产和特色矿产,规划布局一批示范性好、影响力大、带动性强的非煤矿山建设项目,夯实可持续发展基础。鼓励开采铁、铜、铅、锌、金等市场紧缺的矿产,限制开采钨、锡、锑等矿产,有效保护和总量调控方解石、冶金用白云岩等本省优势矿产,支持现有矿山深部探矿,增加资源储量。优化机制砂石开发布局,适度推进大型机制砂石项目建设,拓展机制砂石来源,提升优质砂石供应能力。鼓励综合开发式开采、全周期规划,提高项目规划建设水平。“十四五”期间计划实施重大建设(含续建、新建)项目约50项,建设规模*万吨,投资总额*亿元,其中“十四五”投资额*亿元。具体建设项目情况见附件。
3.加强行业准入管理。贯彻落实国家产业政策、《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长江经济带等区域发展负面清单管理要求,严格执行安徽省有关矿种准入标准。加强本规划与矿产资源规划的衔接,非全国矿产资源规划确定的战略性矿产,新设矿业权应避让永久基本农田,新建矿山采选项目必须符合国家和省相关规划。统筹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在城市规划区、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范围内,禁止新建可能造成植被破坏、地貌损坏等严重水土流失的露天采矿项目;露天采矿项目严禁使用国家一级公益林,尽量避开国家二级和省级公益林。
专栏1 我省重要的非煤矿产基地1. 战略性矿产基地。以稳定供给为目标,加强铜陵铜矿、芜湖铜矿、马鞍山铁矿、霍邱铁矿等资源基地建设。以资源接替为目标,推进合肥铁铜矿、池州铁铜矿、安庆铜矿、宣城铜矿、淮北铁矿、芜湖铁矿、宿州铁矿、蚌埠五河金矿的建设;调控储备池州—绩溪皖南钨钼、宣城(旌德-郎溪-宁国)萤石等战略性矿产;积极开展稀土、石墨等矿产的勘探、开发和综合利用工作,支撑我省集成电路、新型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2. 优势矿产基地。利用沿江运输优势必一运动B体育,布局建设安庆-池州-铜陵-芜湖-马鞍山-宣城-广德沿江水泥用灰岩、建筑石料、冶金辅料等非金属矿物经济走廊,推进沿淮、皖中、皖北水泥原料和建筑石料基地建设。
3. 特色矿产基地。建设凤阳石英岩、青阳-泾县-东至方解石、定远岩盐、石膏、安庆饰面用石材、淮北煤系高岭土、明光凹凸棒石、庐江硫铁等特色矿产集中产区,积极推进资源加工企业落地,培育形成“矿山+工厂+园区”的矿业经济集中区。
1.优化产业结构。对同一矿体有多个开采主体、开采区域重叠或相距较近、相互影响安全等情形的矿山,积极推进资源整合。对开采规模、安全生产、环境保护、装备水平等达不到标准要求,且通过技术改造仍不能达标的落后产能予以淘汰关闭。对已运行到设计最终标高或不再进行排尾作业的尾矿库、停用时间超过3年和没有生产经营主体的尾矿库实施关闭。对长期停工停产的“僵尸矿山”,实行分类管理和处置,具备整合、技改条件的,实施改造,达不到有关标准要求的,依法淘汰关闭。对自然保护地内的非煤矿山,稳妥有序做好退出工作。
2.优化产品结构。提高铁、铜、水泥用灰岩、建筑石料、方解石、玻璃用石英岩等矿产的规模化、集约化开发水平,降低单位产品成本和能耗。实现资源梯级利用,优质资源重点用于生产高附加值产品,提高资源精深加工水平。其他资源因材利用,实现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和固化废弃物产生最小化。加大国防军工、航空航天、新能源、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所需高性能矿产品供给保障,加强稀土矿、钨矿等开采总量控制管理,提升矿产品质量,完善产品质量控制和企业质量管理体系。
3.优化规模结构。严格执行国家和我省非煤矿山最低开采规模和服务年限的规定,实现矿山设计开采规模与矿区资源储量规模相适应。通过技术进步、装备提升等方式,提高现有矿山生产规模,提升大中型矿山企业比例。压缩砖瓦用粘土、非金属等小型矿山,合理加大大中型战略性和砂石矿产项目建设,实现资源集中连片规模开发。
4.培育企业集团。扩大“铜墙铁壁”等传统产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支持铜陵有色、宝武马钢、海螺集团等行业龙头企业发展,形成3个千亿级、2个百亿级资源开采及深加工一体化的企业集团,助力打造我省冶金、建材2个五千亿级产业链,夯实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基础。营造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支持民营企业参与非煤矿业开发,鼓励中小企业以资本、资源、技术、人才、市场等优势参股入股,组建矿业开发集团,实现共赢发展。
5.提升产业带动力。坚持以资源引产业,以产业稳企业,优先将矿产资源配置给大型矿业企业和下游深加工企业,加大资源精深加工力度,锻长板、做强产业链,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加大青阳-泾县方解石基地培育力度,建设超细粉体加工园区,推进超细粉体在化妆品、食品、制药、油漆、涂料、造纸等下游产业的广泛应用,延伸打造钙基产业链。拓展萤石、石膏、高岭土、凹凸棒石的应用,减少初级矿产品输出,补上产业链条短板。
专栏2 安徽省主要非煤矿产产业链铁。重点发展马鞍山、霍邱等战略性矿产经济区,提高铁矿采选能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障钢铁企业资源有效供给。提高冶金用石灰石、冶金用白云岩、耐火材料等冶炼配套非金属矿产的开采能力,保障钢铁产业稳定运行。
铜。围绕我省铜矿资源保障不足的问题,加大资源勘查和找矿力度,重点发展铜陵、南陵铜产业基地和矿业经济区,提升铜矿资源保障能力,夯实铜陵有色等铜冶炼加工企业发展基础。
水泥用灰岩。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建设安庆-池州-铜陵-芜湖-宣城-广德沿江非金属矿物经济走廊,廊内生产的水泥用灰岩支撑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需求,加大淮北、宿州、蚌埠等皖北地区水泥用灰岩矿权投放力度,向下游延伸布局水泥生产企业,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需求。
石英岩。在石英矿资源开采集中区,建设石英产业园,引入福莱特光伏玻璃、火凤凰微晶石、南玻新能源材料等一批项目,重点发展以提纯高纯石英砂为主的石英砂生产加工产业,提高石英砂产业的附加值和高端硅基产业的配套能力,建成全国最大优质石英砂供应基地。至“十四五”末,努力形成千亿级硅基产业基地。
方解石。在方解石资源开采集中区,建设粉体加工园区,发展精深加工产业,生产高附加值的超细粉体、表面改性活性重质碳酸钙等产品,培育一批方解石综合开发利用龙头企业。
凹凸棒石。加大凹凸棒石在医药、环保、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应用研究,重点发展水性涂料产业,引入三棵树、嘉宝莉、保立佳、英国安德士等一批涂料及配套企业,推动凹凸棒产业链不断延伸,做大凹凸棒石产业规模。
萤石。在萤石资源开采集中区,鼓励配套建设萤石精选加工厂,丰富萤石矿产品线,提升产品品级。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建设氟精细化工园,生产电子级氢氟酸、氢氟醚、含氟树脂等含氟精细化工品,提高萤石资源附加值。
1.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矿山设计和生产,严格执行国家和省发布的资源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综合利用率指标要求,坚持共生和伴生矿产资源 “可采尽采、应采尽采”原则,与主要矿种统一规划开采,严禁采富弃贫、采易弃难。在现有技术条件下暂不能回收或经济评价不宜综合利用的共伴生资源,妥善处置,为以后综合利用创造条件。完善重要矿产“三率”等省级标准设置,将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指标纳入开采准入条件,严格禁止高能耗、高污染和浪费资源的矿山建设项目立项。
2.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督促矿山企业依法履行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义务,落实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土地复垦、水土保持等治理措施,确保矿区地表景观及生态环境及时得到修复改善。坚持边开采边治理,科学合理处置固体废弃物,使矿山环境治理与开采过程有机融合,与矿业遗迹保护与矿业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相结合,推动矿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3.严格落实作业扬尘防治措施。露天开采穿孔作业采用收尘、集尘装置,矿石破碎加工、矿石储存采用全封闭作业设施,矿石加工区按规定实行围挡封闭,矿山主要运输道路和矿石加工区道路实施硬化、场地采取覆盖或者绿化措施,矿区、矿石加工区出口配备车辆冲洗设施,矿石采取密闭运输等粉尘防护设施,实现矿区水清、地绿、空气净。
4.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加强绿色矿山标准宣贯,严格执行绿色矿山标准,深入推进绿色矿山创建工作。新建矿山100%达到绿色矿山建设标准,现有矿山对标补缺补差,争创绿色矿山。到2025年末,全省非煤绿色矿山达标率达到40%,绿色矿山建设迈上新水平。
1.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系。贯彻落实《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意见》,构建起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其他行业领域主管部门依法履职、各司其职,齐抓共管、合力推进的安全生产监管系统。非煤矿山行业管理部门要从行业规划、产业政策、法规标准、行政许可等方面加强行业安全生产工作,指导督促企业加强安全管理。
2.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强化企业法定代表人、实际控制人等第一责任人的法定责任,督促企业制定和落实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和落实企业安全生产诚信、承诺公告、举报奖励和教育培训等制度,建立健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以及风险查找、研判、预警、防范、处置、责任“六项机制”安全防控体系。督促企业加大安全生产投入,推广应用先进技术和适用装备,提升从业人员安全技能。
3.开展非煤矿山安全专项整治。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安全生产的决策部署,扎实推进《安徽省“1+11+N”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实施,切实抓好《安徽省非煤矿山安全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有关工作落实,全面完成整治目标。采取等量或减量置换等措施对尾矿库实行总量控制,尾矿库数量原则上只减不增,新建四等、五等尾矿库必须采用一次建坝,防范化解尾矿库安全风险,提升尾矿库安全风险管控能力和本质安全水平。
4.全面提升非煤矿山安全保障能力。督促企业加大安全生产投入,实施从业人员安全技能提升行动,健全完善尾矿库在线安全监测系统,推广先进技术和适用装备,提高企业本质安全水平。深入实施非煤矿山标准化提升行动,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程、标准、规范,通过技术标准、管理标准、作业标准的对标贯标,深化矿山企业合规达标创建,提升矿山基础能力和标准化建设水平。
5.加强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各级非煤矿山安全监督管理部门依法严格执行非煤矿山安全风险分级监管办法,综合评定确定非煤矿山风险等级,在执法检查频次、执法检查内容等方面实施差异化监管。建立跨部门联动协作机制,依法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对安全生产基础薄弱的地区和企业开展针对性安全管理诊断活动,组织专家进行精准指导服务。
1.明确发展方向。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因企制宜,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典型示范、复制推广、数字产业化服务的路径,推进矿山设备设施系统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深度融合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地理信息技术(RS/GIS/GNSS)、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非煤矿山从传统采掘生产方式向现代化采掘生产方式转变。
2.加强标准引领。加快智能矿山建设共性技术的标准化研究,推进智能矿山建设规范行业标准制定,适时迭代更新。加强智能矿山建设规范标准的宣贯,引导技术服务机构因企制宜制定智能矿山建设规划,对标开展基础建设、单项应用、集成协同、整体应用、数据产业化等工作,形成一批智能矿山应用技术规范和标准体系。加快制定智能矿山建设、评价、验收规范与实施细则。
3.实施数字化改造。运用信息化技术对矿山生产工艺和基础设施实施数字化改造。一是单设备改造。对矿山提升、运输、供电、压气、通风、排水、选矿、充填等固定装备和设施开展数字化改造,实现矿山环境数据、装备状态信息、工况参数、选矿检测分析数据、尾矿输送自动化监测数据、尾矿充填工艺数据、移动巡检数据等生产现场数据的全面采集,实时感知生产过程和关键装备运行状态。二是单系统改造。逐步对井下提升、给排水、送配电、部分固定场所无人值守、选矿工艺流程、皮带运输、尾矿库安全在线监测等系统实施数字化改造,稳步提升生产管理系统、设备管理系统、质量管理系统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三是多系统集成。统筹规划矿山控制网、生产网、办公网、监控网等网络,构建矿山物联网平台,实现地面与井下的无障碍通讯、人员与设备移动的精确定位和实时控制、实时工业数据的采集与传输,全面提升矿业生产全流程可视化、作业移动化、流程自动化、决策智能化水平。
4.建设示范矿山。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为主、产学研用合作,在具备条件的矿山开展智能矿山建设试点,运用三维建模、虚拟仿真、智能采选、自动配矿、无人驾驶、灾害监控等技术手段,推进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5G通信、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矿山生产系统和管理系统的深度融合,实现矿山地质测量、资源管理、采矿生产、选矿加工、运输仓储等方面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建成绿色、安全、高效的智能矿山。支持龙头企业推进露天、地下智能矿山建设和数字产业化服务。
5.推广先进经验。发挥先期建成的智能矿山的示范引领作用,通过持续完善、迭代提升,形成非煤矿山智能化建设的先进模式和经验,加以推广应用。鼓励非煤矿山企业根据矿山资源储量和生产现状,考虑矿山全寿命周期,因企制宜制定智能化矿山建设方案,加快数字赋能进度。
专栏3 智能矿山建设工程地下开采矿山。竖井提升系统自动化、井下排水系统自动化、中段无人运输系统、井下通风系统自动化、独头巷道气体自动巡检、井巷压力在线监测、井下变电所供配电自动化、部分固定场所无人值守、采空区监测、选矿工艺过程自动化控制系统、皮带自动化控制系统、尾矿库安全在线监测系统、生产管理系统、设备管理系统、质量管理系统等。
露天开采矿山。地勘数据管理、自动控制钻机-穿孔作业、无人驾驶矿用卡车、卡车调度系统、边坡位移实时监测、选线智能控制、矿物加工优化、破碎整形、级配调整、质量在线监测、粉尘收集、废水处理、物料储运、自动采选配矿、设备诊断运维、生产远程监控、智能质量控制、能耗水耗管理、安全环保管理、固废协同处置等。
尾矿库。运用现代传感器、物联网、5G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实时在线监测尾矿库坝体形变(沉降和位移)、浸润线、干滩长度、库内降雨量、排洪流量等数据,自动控制排尾、回水溢流等作业,运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对开展数据挖掘和分析,建立坝体力学模型,演算调洪库容,动态运营管理,实时在线巡检预警。
系统集成管理平台。基于采矿、选矿、尾矿等系统的数字化、自动化成果,面向“矿石流”,匹配各系统生产工艺参数,打通各环节数据接口,形成生产管理、设备管理、人员管理、物料管理、能耗管理的集成管理系统。
数字产业化。探索利用矿山生产、工艺过程控制技术等长期积累的数据,开发形成工业APP,面向矿山企业用户根据其资源条件、开发述求提供最优开发方案。在生产过程中,利用工业APP数据,不断优化矿山生产流程。(六)创新发展工程。
1.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对标高质量发展要求,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非煤矿山行业创新体系,以矿山高效采选技术和装备研发为重点,加大对低品位、难选冶以及共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及有价元素提取的研究,提高矿产资源开发效率和利用水平;以矿物新材料深加工关键技术突破为核心,重视矿物功能材料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产品研发,提升矿山开采、选矿、矿物加工、矿产品应用等方面的全流程技术水平,重点解决资源利用、安全生产、提质增效、节能降耗、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技术难题。。
2.加快新技术应用。搭建产业应用示范平台,促进更多市场主体参与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有效保护知识产权,激发企业和科技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鼓励非煤矿山大力实施技术改造,积极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提升矿产资源开采利用效率。发挥非煤矿山安全和信息化改造资金的导向作用,大力推进智能矿山、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建设。推广先进适用的矿山固体废弃物、废水、废气减量化、资源化工艺技术,改善矿山生态环境质量。
3.提升标准化水平。扎实推进非煤矿山标准化建设,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产业政策和规程规范,增强企业依法办矿意识,提升全行业法治化、规范化水平。对标贯标技术标准、管理标准、作业标准,整改突出问题,夯实企业管理基础,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加强标准化建设工作的指导和督导,促进非煤矿山科学开采、高效利用、安全生产、绿色环保、矿地和谐,提升非煤矿山基础能力和现代化水平,提高企业竞争力。
4.创新发展路径。鼓励矿业企业和下游产业链企业充分利用“一带一路”政策,加大资源开发领域开放合作力度,积极参与国内和全球范围内战略性矿产资源的竞争与合作,提升产业链保障水平。鼓励行业组织和企业搭建资源开发、联合采购等平台,提升议价能力,不断增强矿产品调控和供给保障能力。
(一)加大行业投入。推进非煤矿山企业与金融机构的战略合作,推动股权质押融资、矿业权抵押融资、供应链融资、信用保险保单融资等金融创新产品在非煤矿山行业的应用,加大金融对非煤矿山行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引导矿产资源企业推进股份制改造,支持符合条件的行业企业在科创板、创业板上市融资,扩大资本市场融资规模,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立非煤矿山重点建设项目库,纳入全省投资导向计划,争取优惠政策,加快实施进度,提高资源保障能力。发挥财政专项资金作用,引导企业加大技改投入,提升非煤矿山本质安全、绿色发展和信息化水平。加强非煤矿山行业管理机构设置和力量配备,持续开展行业管理培训,提高行业管理人员履职能力和工作水平。
(二)健全法规标准。根据矿业经济改革和发展形势,深化非煤矿山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生产能力管理、违法行为处罚等制度建设,形成较为健全完善的行业法规政策体系。根据国家战略性矿产及我省紧缺和优势矿产开发政策,适时调整修订部分矿种采选行业准入标准,提升非煤矿山行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水平。抓好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产业政策和我省非煤矿山法规制度的宣贯,推动《金属和非金属矿山安全规程》《尾矿库安全规程》等规程规范标准深入实施,强化非煤矿山企业依法办矿、依规生产、安全环保意识,筑牢夯实安全生产基础,推进我省非煤矿山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三)增强技术支撑。支持组建特色、优势资源产业发展联盟,联合上下游企业搭建协同创新平台,围绕产业链构建创新链,提升特色、优势资源附加值。发挥科研院所、中介服务机构和行业专家作用,协调解决矿山建设、生产、管理各环节的问题。加强非煤矿山行业人才发展的分类指导,加大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健全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充实领军人才和紧缺人才。发挥专业性劳动力服务机构等劳动力要素平台作用,解决我省中、小型非煤矿山企业技术人员和工人流动性大的问题,稳定行业人才队伍。
(四)优化发展环境。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破除体制机制壁垒,充分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争取公平有利的行业政策环境,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确保民营经济、国有经济等不同所有制经济主体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鼓励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成立混合所有制公司,发挥各自优势,实现共赢发展。深化“放管服”改革,规范权力事项,完善权责清单,减少环节,缩短时限,提高效率。推进“互联网+政务”“互联网+监管”机制建设,完善“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制度,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提升依法行政能力。落实行政执法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三项制度,依法查处违法违规行为,规范行业发展秩序。
(五)抓好规划实施。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根据本地矿产资源特点,制定规划实施方案,细化分解目标任务。加强规划统筹协调,做好矿产资源、矿山生态环境保护、矿山安全产等规划与本规划的衔接。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将规划作为项目立项的基本依据,推动重点项目落地和工作任务落实。加强产业运行监测和规划实施动态评估,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和产业政策,适时做好规划调整,完善相关政策措施,确保规划有效实施。优化资源配置,充分发挥矿产资源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保障作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